学习中医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前段时间,有粉丝留言让说一下痤疮。“青春痘”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曾经是因为它与青春有关。但是,现在的青春痘似乎从本质上改变了,它不再是青春的特权,甚至有三十几岁的人,也加入了青春痘的行列。很多人因为面颊部长痤疮(青春痘)而痛苦不堪,为此花费不少冤枉钱。今天给大家整理一篇关于青春痘的文章。
提到面子问题,大家一定都会想到青春痘,这是我们“面子”上的破坏分子,很多人都遭受过它们的侵袭,弄得脸上“沟壑遍地”,简直就是美容的天敌。但是,在解决痤疮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长青春痘?
一、什么人有青春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长过青春痘?或者在你的同学、同事当中,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样的人不长?是不是身体比较瘦弱,面色偏黄,看上去就很羸弱的人才不长?
早在《内经》之中,就已经对青春痘做了很详细的描述。书中说:“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这句话里提到两种皮肤问题。皶,就是粉刺黑头;痤,就是普遍认为的长在皮里肉外、不冒头、光留下痕迹的青春痘。唐朝的王冰对这句话做了注解,大意是:大量出汗的时候,毛孔大开,遭遇寒凉起风,寒气就钻在皮肤的腠理中住了下来,这些贸然闯进来的不速之客,影响了皮肤对外代谢的功能,将多余的物质积聚在毛孔里,慢慢就形成了粉刺,时间一长,又出现了黑头。
所以,长粉刺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挤掉就可以了,它是一个预警,说明毛囊的开启已经不灵光了,皮肤代谢得不好,下一步,很可能就发展成“痤”,相当于青春痘的学名“痤疮”,就是那种颜色很红、感觉血脉贲张的大“痘”。出现这种情况,“此皆阳气内郁所为”。所谓阳气内郁,其实就是说体内有多余的湿热邪气,导致阳气不能得到很好的升发。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打个比方:皮肤上的毛孔,就好比身体散风、散湿的无数扇窗子。阳气是需要升发的,就好比一间屋子,必须要经常地开窗透气,人才感觉舒适,不会憋闷。皮肤长痘,就相当于窗子被关上了,窗户缝都被用胶带封得死死的,升发的阳气试图将湿热赶出体外,却找不到出路,湿热之气只好憋在皮肤的毛孔和腠理之间,憋急了,就从哪个地方鼓个包,冒个痘出来。
因此阳气旺盛的年轻人,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长痘,而体质羸弱的人很少长;阳气大量升发的春夏季节更容易长痘;秋冬季,当阳气一点点回归地下的时候,痘子也安分了,不呈现出一种拼命想往外冒的态势……
现代的流行饮食对年轻人的湿热体质推波助澜。我看过的一个年轻人,他小时候经常吃油炸的食品,喝可乐,有一次甚至吃到发烧的程度。平时身体还不好,经常感冒、发烧。青春期时,他迷上玩电脑游戏,脸上的青春痘开始层出不穷,到现在快三十岁了,满脸都长满密密麻麻、跟小米粒那么大的疙瘩,特别重,出门时自己都觉得害怕、紧张。来治疗了两三个月后,好转很多,痘没了,不再发了,也就是留下一些痕迹,还在调理巩固中。
青春痘主要得用对药,虽然痘痘本身体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热,烧灼感,像烧火,但热也有真假之分,有真热,也有虚阳外浮!
中医还有个道理:“胖人得痈,瘦人得疽”,胖人气血壅盛,长的疮就是红肿热痛,个儿大,是阳盛的表现,有正气、有力量,才能把这个东西拱出来,长在表面。瘦人气血薄弱,长的疮就是平头小个的,流脓水,发黑,不容易好,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力量,拱不出来,是阳虚的表现。
你看老头老太太,干干瘦瘦的,如果得了皮肤病,那就得用一些补药,达到一个扶正祛邪的效果,正气被扶起来了,自动就把邪气给驱逐出来了。可有的医生呢,一看疮口感染了,或者化脓了,长东西了,就用抗生素,寒凉的东西一上来,必然泻火伤阳,体内热量本来就不够,越排就越不行了。
沿着这个思路,到了30岁左右,按常理说,人体的阳气在达到生命中的一个高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时候再长痘,就要考虑身体内湿邪过重的因素。因此这个年龄段,很多人的痘子集中在口鼻周围,按照中医理论来说,是脾胃有多余的湿热,对于女性来说,往往伴有一些妇科疾病。
二、治疗痤疮最常用的方子我在临床上,治疗痤疮最常用的方子就是附子理中汤,效果很好,有很多经年累月的痘子都得到了治愈。所谓理中,其实理的就是中焦的脾,用附子的阳气,去振奋脾的阳气,帮助运化体内多余的湿热。这样一来,既能够助阳气蓬勃的年轻人一臂之力,帮助快速排出湿气,从而不“需要”再长痘子,又能振奋过了青春期还在长痘人的阳气。
传统的附子理中汤组方为: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2钱;炙甘草,1钱。
当然,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需要在剂量上有所加减。在此基础上,我经常会加入善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吴茱萸。
附子理中汤也有中成药,叫附子理中丸。我曾看到有些民间中医,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早上起来生痰,一到下雨天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总是感觉萎靡不开朗,或者走几步就感到累的人,都适当地吃一些附子理中丸,原因是现在人普遍的脾胃虚寒。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饮食不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中医说的“思虑伤脾”,也就是压力和烦恼比较多。
这种说法,我认为还是比较有道理的,附子理中丸,善能化解脾胃的湿瘀,吃上几天,胃口不好的人,会恢复饥饿感,吃过东西之后消化得也快,人也慢慢变得精力充沛一些,上楼不太喘了。还有一些人会发现排气多了,不要觉得尴尬,所谓“热胀冷缩”,这种排气,是药中的阳热化解身体里的湿寒成为了气体,排出体外。
现在临床这么多个疑难杂症,主要的问题还在于阴阳失调。那么是阴虚的人多,还是阳虚的人多呢?我觉得都有。十人九瘀,瘀久必化热。除了扶阳的思路,还有祖上传统方子的使用。所以在治疗方面,不管是毛囊炎、湿疹,我们都有破瘀、开瘀的考虑。很多人说,经过了我的治疗,不仅皮肤病好转,自己还感觉快乐了许多,心情越来越好了,其实就是破瘀、开瘀起了作用。
另外,传统的温经汤、四逆汤,也是我经常用到的方子。针对长痘子并且伴有妇科病的人非常有效,不但能帮助她解决皮肤问题,更能很好地调整身体,对她的妇科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温经汤《金匮要略》原方: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去心)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去心)9g。
四逆汤《伤寒论》原方:炙甘草6g、干姜5g、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
三、祛痘妙方四白散此方为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著名中医孔少华之子孔令谦所创。
一些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脸上爱长小痘痘,这与经血不调有直接关系:长了小痘痘千万不要往脸上瞎抹,尤其是含有激素类药物的药膏,容易形成药源性疾病。这里教大家一个改良古方,效果非常好,而且没有副作用。
这个方子来自于古时候的七白散,后来简化到六白散、五白散,现在我把它简化到四白散,就四种中药:白芷、白附子、白芨、白蔹。
可以到药店里购买这些中药。用量上,白芷用双份,剩下那三味药各一份,也就是说如果白芷用20克,其他的药各10克。
买回家后,把这些药打成面,然后用槐花蜜调成面膜,每天晚上临睡前用。记住一定要在其他地方先试一下,看有没有过敏反应,没有的话就可以往脸上抹了。抹完2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干净。本方有治疗座疮和美白的作用,而且特别便宜。
学习男科老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仅供专业中一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百年汤方,偏方素材来源网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倪氏之方推荐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版权原作者联系我们处理
36个《黄帝内经》气血双补:美颜、美体、抗衰冻龄绽放美丽女人第二春!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