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外科手术量达到了峰值,一位英国专家提出手术应该进入“微创”时代,这重要的两个字几乎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音符。
在妇科微创领域中,宫腔镜手术入路经宫颈,具有安全、有效、体表无痕等特点,是微创外科的典范[1]。而一次性宫腔镜的问世为妇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在这一技术浪潮中,本土企业突出重围,迎来重要的觉醒时刻。
传统宫腔镜有哪些局限、新技术解决哪些难题、未来会落在何处?三位业内知名专家:夏恩兰教授(医院)、冯力民教授(医院)、隋龙教授(复医院)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破冰时代:从易感染走向更安全
非一次性到一次性的更迭中,可以看见一个时代的光影与变迁。
“消毒的过程是最繁复的,要浸泡、冲刷、拆卸,拆出很多零部件后也很容易丢失,经常会碰到棘手的状况,重新组装又是一项大工程,最后的包装和转运过程中也容易损坏。更为严峻的是,有的基层机构不一定具备灭菌条件,这些都是大问题。”
“高温高压虽然是可靠的消毒方法,但在高温环境下,因部分零件是用工业胶粘在一起的,有时候连接处开胶了,会造成不密封,如果有水或气进去后,图像就不清楚了。”
“器械是金属材质的,操作时施加压力后,就会形成一个凹陷,影响后续使用;高温高压的损耗,以及取放时不慎,镜子掉到地上,一个镜子就是几万的钱,在物资紧俏的年代,很心疼也很手足无措”......
夏恩兰教授在回忆上述宫腔镜使用场景时,多次表达了无奈之感。“有时在保养消毒过程中,镜子慢慢就不清晰了,我们期待着能有技术的飞跃。”
宫腔镜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个点对点解决医疗困境的成长史。
年Pantaleoni在人体进行了首例宫腔镜检查[2],开创了宫腔镜诊断宫内病变的先河,但受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宫内光线传导不良,宫腔不能适度膨胀,宫腔内出血妨碍视野,镜体直径偏大,不容易置入宫腔等问题阻碍了宫腔镜的应用与发展。直至进入20世纪,随着器械的微型化、冷光源的问世、持续灌流取代单向灌流膨宫,宫腔镜技术得以逐渐完善。
然而,医疗的需求不仅仅止于此,安全性和环保性至关重要。
冯力民教授指出:在医疗中,为确保安全性,预防交叉感染,一次性制品在特定环境下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注射器、妇科用的窥器,以前还有重复使用的,现在是一次性使用的了。复用器械必须要进行反复清洗消毒。医院如用环氧乙烷消毒,排出的气体对环境及接触者是有危害的。此外,需要消毒的器械量很庞大,诸如在生殖中心,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使用宫腔镜,如果都是反复消毒,投入成本会很多,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一次性宫腔镜作为一种新的宫内疾病诊疗方式,一定是未来方向。
找寻症候:用新技术发现隐秘的角落
一次性宫腔镜技术落地中国后,解决了医疗困境,也带来了新的医疗需求。
隋龙教授指出:一次性宫腔镜最先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应用,后传入到中国。彼时,欧美国家很多高级医生拥有私人诊所,而私人诊所诊疗过程中重要的基础之一是无痛,即不需要麻醉或最多打一个宫颈的局部麻醉,这都要求宫腔镜要足够的精细,才可以完成宫腔的诊疗。后来技术落地中国之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各类宫腔疾病诊疗的患者远超过欧美国家,这使人们对更微小、更无痛、更便捷的诊疗需求再次加大。
如今,微型高清图像传感器及芯片发明后,可直接将高清的图像呈现在屏幕上,实现诊疗直视化。此番改变或许意味着一次性高清电子宫腔镜+微创的组合拳也正式到来。在发达国家,“宫腔疾病、即诊即查、即查即治”一直是临床追求的目标,而“宫腔疾病、应检尽检”的理念也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
对此,冯力民教授认为:在普通妇科中,像医院医院,微创的比例几乎占90%,现在开腹的已经很少了,总的来说微创一定是方向。“宫腔疾病、应检尽检”在业内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宫内疾病首先就是要通过宫腔镜看到,医生再结合情况作出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的判断,所以对宫腔疾病来说,及时检查、及时治疗、精准治疗尤为重要。
隋龙教授也谈到:以子宫内膜癌为例,它是医患双方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