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科(美国GSP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
项目信息
用地
面积
9,.21平方米(其中街坊道路面积平方米)
地上建
筑面积
(含不计容面积)19,.54平方米
地下建
筑面积
7平方米
总建筑
面积
(计容面积)17,平方米
总建筑
面积
(含不计容面积)29,.54平方米
建筑基
底面积
平方米
建筑
限高
60米
建筑
高度
52.9米(室外地面至女儿墙顶)屋顶绝对标高58.65米(室内地坪±0.=绝对标高5.)
机动车
停车位
地下个车位(其中普通停车14个车位,双层机械停车个车位)地上地下合计个车位(地上无车位)
非机动车
停车位
地上13个车位,地下个车位,地上地下合计个车位
规划总
床位数
床
医院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妇产专科医疗服务。规划伊始,医院即与复医院(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力求建成以园区为依托,以大力发展本市新兴服务业和优化本市医疗资源配置为引领,集临床(妇产专科根据市场有机配比)、科研(辅助生殖中心)于一体的全国性示范医疗设施。医院致力于以“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为导向,以长三角和国内外高消费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建成后将成为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高价值、高效益医疗产业。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由美国GSP设计咨询公司总体规划。该项目总用地约亩,规划有1个共享医技中心、7医院、若干个特色门诊,形成了“1+7+X”的布局。共享医技中心涵盖了检验、病理、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药品配送等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灭菌消毒、医疗污水处理、集中能源供应等配套服务,统一对接、供应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各家医疗服务机构,降低各入驻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区域位置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园区总规划
医院坐落在园区东北侧,通过空中连桥与地下通道直接联系园区中心位置的共享医技中心。医院结合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共享资源,主要建设了门诊、医技、住院、生殖中心等功能用房,为上海及江浙地区的患者提供高端的妇产科医疗服务。医院规划床位张,总建筑面积约29平方米。
医院鸟瞰图
医院总平面图
医疗设计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在本院的设计中,简洁的门诊大厅布局及合理的人流设计减轻了门诊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困惑,可令她们快速便捷地找到方向。住院患者流线布置相对独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隐私及尊严,提高产科新生儿管理的安全性。庭院及屋顶花园的设计增加了来院患者与自然的接触,打造了舒适、人性化的康复环境。
提高医疗运营的效率
本项目布局紧凑、分区合理,主要诊断室及治疗室之间的联系也经过了仔细考虑与衡量,形成了紧凑高效的流线系统。急诊、影像科、产房、陪伴分娩产房(LDR)、手术室、新生儿保育室、新生儿监护病房、及医技中心之间连接关系经过仔细安排,可以最大化提高医疗运营的效能。
场地流线分析
契合妇产科主题的建筑设计
本项目以曲线的形态体现着女性的柔美特征,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则塑造了医疗建筑的科技感,并延续了上海新虹桥医学园区标志性的建筑群特色,与相邻的医技中心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东北角人视图
西南角人视图
交通规划设计
按照园区总体建设规划,医院是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医院,目标定位为提供“一站式医医院”,同时贯彻“医院”的设计理念。
场地交通设计
本项目用地南面与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园区主干道(街坊1路)相邻,从消音设计及医技中心北面景观角度考虑,我们在用地南侧设置了绿地缓冲带。另外,考虑到病房楼的日照需求,我们将病房塔楼设置于用地北侧,门诊裙房则设置于用地西南侧以便于连接医技中心及复旦医院。
医院场地主出入口设于用地东面的街坊3路,次出入口设于南面的街坊1路,来院车辆由街坊3路进入用地,门急诊落客区接送到院患者后直接从用地西南角坡道进入地下汽车库,或从街坊1路次出入口直接离开。从地下室离开的机动车则使用西南角坡道直接从街坊1路次出入口直接离开院区,医院门诊入口秩序。
门诊就医患者、普通住院患者及急诊患者由首层东南面门诊、急诊落客区进入,VIP门诊设置在首层东侧,有独立的出入口和诊室。地下一层非机动车库出入口设置于用地北面,非机动车与普通到访机动车互不干扰,医院职工由医院,可直接搭乘服务电梯至各楼层。来院患者及访客除了以上入口,亦可选择性从地下二层汽车库经门诊电梯至首层门诊大厅。
医院洁净物资由医技中心经由园区地下通道进入本项目地下二层装卸;医疗废弃物暂存位于建筑地下二层,紧邻污物电梯,以最短距离装卸上车,由用地东南角的轻型车坡道以最短距离离开场地。场地交通洁污分流,可避免交叉,流线设计合理有序,医院门口拥塞混乱。
基地交通组织
竖向交通设计
本项目共设有10部电梯。其中,裙房中央位置设有2部门诊电梯,连通地下二层机动车停车库、地下一层、一层门诊大厅及二层产房、胎心监护室、手术室、新生儿保育室。
在地下二层停车的访客须经由门诊电梯至首层转换,经登记以后才可另乘访客电梯到达住院楼层,此举可提高住院病区的安全性,减少婴儿被偷盗事件的发生。
首层北侧设有2部访客电梯,仅连通首层及四层以上的住院病房楼层,不可连通至地下室楼层。
北侧另设有3部医用电梯,其中2部为服务电梯,供医院职工及护工陪送需要使用推床或轮椅的患者使用,此外,这两步电梯中的1部服务电梯还兼用生殖中心电梯,另外1部为洁物电梯兼送餐电梯,洁物及配餐由地下室送至各楼层。
紧邻医用电梯设置了1部VIP电梯,连通首层VIP门诊和五层产科病房、八层妇科病房和九层行*套房,急诊及影像科经由专用通道使用服务电梯进入产房及手术室。
另在医院连廊的1部专用电梯,建筑西北角设1部污物专用电梯。
垂直交通设计
平面布局
地下二层为人防区域、机动车停车库、洁物装卸平台、洁物收发暂存、污物装卸平台、医疗废弃物∕垃圾暂存、后勤保障中心、能源中心、污水处理站和设备用房。手术室术后器械、门诊及手术检验样本由本层经园区地下通道送往医技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病理科;医技中心供应的洁净物品、血液、配液及部分药品也在本层装卸后经洁物收发分发至各科室。进入地下二层停车库的患者和访客由门诊电梯进入地上一层的门诊大厅,经登记后才可由访客电梯进入住院病房,提高了住院病区的安全管理。
地下一层为后勤人员掩蔽部(兼非机动车停车库)、变配电站、药库、洁衣收发、配餐和辅助用房。本项目不设营养厨房及职工餐饮厨房,住院患者的餐饮服务外包,可由营养餐食的专业公司供应,在配餐间简单摆盘加热后即可送入病房。
首层设有妇产科门诊、门诊大厅、门诊等候区、住院手术登记、药房、影像科、急诊(患者分诊)、消防安保控制室等科室。首层门诊患者可通过门诊大厅进入,并通过访客电梯进入病房层,VIP患者则由东侧独立的VIP门厅进入。急诊科位于东南侧,与影像科相邻,急诊患者可通过首层东南面急诊出入口进入,可避免拥挤,保障患者的救治时间和隐私权,经分诊后可由专用通道、服务电梯送至二层产房或手术室,或由救护车经医院。首层北侧的服务电梯专供职工及需要病床、轮椅的患者使用,还可便捷联系一层影像科、急诊、二层产房、手术室及其他病房楼层。首层裙房中央位置设有门诊专用电梯,门诊患者可使用本电梯至地下室停车库及二层、三层。北面分别设有访客电梯和服务电梯,实现医患有序分流。
二层设有产房区、胎心监护、手术中心、新生儿保育室。二层西北区块为手术中心,如此设置是为了保证患者与医护人员在准备区域、手术区域、恢复区域、新生儿监护区和辅助区域之间的流线独立、流畅,紧急时刻,还可以实现患者从产房到手术室、从急诊到手术室、从手术室到新生儿监护区的快速转移。新生儿保医院的天桥,便于转诊。二层东南侧设置产房,共设有8间陪伴分娩产房(LDR),均拥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与景观。胎心监护室邻近产房但又相对独立。
三层为辅助生殖中心,分为临床诊断区和实验室区。室内环境在视觉上做了方便识别、清晰可见的导向设计。患者可在宽敞的诊区内面向铺满阳光的屋顶花园接受诊断,屋顶花园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天然的氧吧、温馨的康复环境。本层未设的检验科、血库等功能,将向南侧接壤的医技中心租用。
四层为产科标准病房区,每层设有1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共36床。所有病房全部朝南,另外在两侧走廊尽端设立了独立的家属会客区,既可避免干扰病区内的安宁,也可便于改造成病房间。主要公共走廊在护理单元外侧,无穿越,保护了护理单元的隐私和安宁。护士站设置于病区公共走廊的中央位置,与辅助用房自成一区;职工更衣值班室、办公室设有员工专用通道,医患分流,分区明确。所有病房均为标准化双人间,但可以简便地转换为单人间。病房设备带可装置在墙面上,易于使用。房间的设计主要为天然色彩,包括PVC地板、天花板和内饰设计都选用柔和的颜色及材料,使得房间更接近于酒店环境。
五层为产科VIP病房区,设有1个护理单元,共20床。楼层西侧布置10个单人间,楼层东侧布置10个单人间,包括1间无障碍病房。
六层和七层为妇科标准病房区,设有1个护理单元,共36床,还设有1个家属会客区,也可改造成病房间。
八层为妇科VIP病房区,设有1个护理单元,共19床,设有1个家属会客区,布局与七层产科标准病房相同。
九层为VVIP病房区,设有9间行*套房,共9床,每间行*套房皆设有家属休息会客间,其中一间套房设有家属陪护过夜房间。产妇可经由护士亲自陪送,经服务电梯直接通往二层产房或手术室。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