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名老中医刘奉五治疗妇科病汗证经验附刘
TUhjnbcbe - 2021/6/14 16:54:00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一、刘奉五治疗妇科病汗证经验

中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意义有其独特的看法。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

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

由此可见汗属于全身之津液,而全身津液之主司在于心阳。另外,肾又主五液,故心阳虚不能卫外则自汗,肾阴衰不能内营则盗汗。总之,“汗”源于全身之津液,为肾所藏,以心阳化气而为用,排出体外而为汗液。

临床又分正常的汗与病理的汗两大类。

一、正常的汗与病理的汗

1

正常的汗

正常的汗是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排泄物,随着气候的变化出汗的情况也有异。

春三月此为发陈,气候由严寒逐步变为温和,汗出津津似汗非汗,此为正汗。夏则气候化为火热,炽热蒸腾,体内阳气过盛,极易汗大泄,蒸蒸而汗出,甚则汗出淋漓也是正汗。秋天则气候渐凉,阳气逐渐收束以自卫,肌表卫气加固,腠理渐密,汗出减少。冬至气候寒冷,腠理固密,阳气内伏,化为津液以养全身,故汗出极少,均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2

病理的汗

病理的汗是由于外因或内因所引起的营卫失和,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病理性汗。

从其出汗的情况又分为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微汗、汗出濈濈然、蒸蒸汗出、汗出津津、汗出如油、漏汗、脱汗(绝汗)等等。从其出汗的部位来看,除了全身出汗以外,尚有头汗、额汗、心汗、腋汗、阴汗、半身汗出等等。从其出汗的性质来分,又有冷汗、热汗、黄汗(湿热伤其血分)等等。情况复杂,名目繁多。

从临床实用的角度,除了注意其出汗的情况、部位、性质以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引起汗出的原因和辨别其虚实。因为“汗出”仅仅是机体病理过程的现象之一,抓住其病理实质,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主要矛盾则出汗自止。

二、妇科常见的汗

妇科胎、产、经、带四大证及杂病中,伴有病理性汗出的,除了一般症状外尚有其一定的特点。

例如,气滞寒凝所引起的痛经,往往表现为经期腹痛伴有冷汗出,治以温经散寒,痛止则冷汗自止。若闭经日久,血不下行,瘀热循经夹肝火上冲,血化为汗,多见烦躁,喜怒,面赤而汗出,属于热汗、实汗,治以清肝火引血下行,冲任脉通,经行热解则汗自止。又如崩漏日久,或暴崩下血,阴血从下脱,阴不固阳,则阳气外越,故大汗淋漓甚则漏汗不止,属于虚汗。治以益气养血固脱敛汗。

在更年期综合征的见症中也可以有汗出,属于肝火上逆,气余化火,阳气迫汗外出,所以应当清肝泄肝则汗自止。

妇科见汗最多者为产后病。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说“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而且还说:“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说明产后三种常见病的发生,与失血汗出亡津的关系十分密切。

新产妇之所以容易出汗,是因为产后失血过多,以致亡阴血虚,阳气偏旺,通过出汗以损阳,使阴阳调和,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如果产后调护适当,完全可以避免产后三症的出现。但是产后血虚出汗过多,如果不注意避风邪,则极容易受风而发生痉病;产后失血又加上出汗伤阳,寒邪便会乘虚而入发生郁冒;产后失血出汗,津液亏损,胃肠失润而干燥,所以大便困难。

此时,开始的汗出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措施,但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的内因根据。如果不注意补血养阴,敛汗护津,则变证纷起,病情益重。

一般治疗产后汗出以补虚为主,尤以养血为重。多用四物汤加参、芪、浮小麦益气固表。其他如产后感染发烧,妇科术后发烧等等也都是因为热盛汗出,属于实证热证范围,应当根据其不同病因而祛邪,邪去热退则汗自止。

三、治汗大法

病理性汗出取决于“本病”的病因和病理。所以治汗时要考虑到“标本缓急”、“轻重先后”的关系,而不能单纯为“治汗”而治汗。

对于实证类的汗,宜清、宜泄;对于虚证类的汗,宜收、宜补。

1

清法

主要针对“实汗”、“热汗”,即所谓“热则清之”的法则。

例如对于阳明经证所引起的大汗,重用生石膏以清气、清胃热。对于血分热盛而引起的汗出,当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泄火之剂,以清血分之热。对于阴分的伏热,则用生地、白芍、丹皮以凉血清热。

2

泄法

主要针对脏腑实热所引起的“实汗”,即所谓“实则泻之”的法则。

例如泄肝火以敛肝气,常用龙胆草、芦荟之类。泄胃肠以解燥热,常用大黄、芒硝通腑以导热外出。

3

收法

主要针对腠理不同,浮阳溢散之虚汗,即所谓“散则收之”的法则,此为治标之法。常用的药物如浮小麦、龙骨、牡蛎、五味子、大枣、诃子等。

4

补法

主要针对气、血、阴、阳诸虚,卫外不固所引起的虚汗,即所谓“虚则补之”的法则。

例如用参、芪补气,补肺固表,使气达表,肺气充沛以固卫外;用酸枣仁、浮小麦,补心回液,益心气收心液;重用白术,补脾助肺固表,补脾又能除湿,以制湿邪外溢之汗出;用熟地补肾阴,或以桂、附补肾阳,补肾以收下注之湿而治疗阴汗;若欲补阴以抑阳则用生地、白芍。

另外,柴胡、防风、桂枝也可用于一般止汗。柴胡佐人参能治中气不足的汗出;防风佐生芪可治表虚自汗,桂枝佐白芍调和营卫,也可以固表止汗,都是临床常用的治汗药组。

二、刘保和四逆散治疗腹痛临床经验

作者/刘保和,整理/曹丽静

文章主要谈四逆散证的腹诊特点。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适用范围远较王氏疏肝理气方为广泛。

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病案举例:

(1)李某,男,19岁,河北省冶金学校学生。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于元旦后下肢即出大量紫癜,呈点状及小片状,按之稍感疼痛,不痒、不热,曾服防风通圣散及西药无效。诊其腹症、舌、脉均如上述。

予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于5月27日又来治其头晕,诉上方服后紫癜即除,未再复发。

(2)申某,男,22岁,本校中医系学生。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入睡难,常躺下历2~3小时亦不入睡,但睡后即不再早醒,已1月余。白天当头部巅顶及太阳穴处发胀,诉有“血下不去”的感觉,并且头昏蒙,诉“看书似有不过脑子”的感觉。尤其下午及晚上头胀甚。并伴手足冷,大便干。平时两腿烦扰不宁,喜捶打,已两年余。诊其具前述腹症及舌、脉特点。

予四逆散合二陈汤,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13日。

头昏蒙及血不下行之感已除,两腿烦扰及入睡难已减十之六七。药后诉口渴欲饮,夜间觉烦热。

上方加丹皮、山栀、知母。7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20日再诊,诉诸症均除。

(3)苗某,女,19岁。本校中西医结合系学生。年2月27日初诊。

患者由7岁始即发尿频、尿不净,现每到一节课后的课间必须排尿,但去厕又常排不出而“等尿”,尿后又有不净感,颇为苦恼。平时少腹常有憋胀感。查其腹诊、舌诊、脉诊,均如上述之典型症状。

予四逆散原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3月5日。

诉已能在第2节课后排尿,但仍有不净感。

原方7剂。

三诊:3月12日。

能憋住尿了,现在可以3节课后再排尿,尿不净及等尿之感均除。

原方再服7剂而愈。

(4)李某,女,26岁,石家庄市工人。年12月21日初诊。

患者两颊满布痤疮已5年余。平时心烦急躁多梦,两腿烦扰不宁,夜卧两足灼热,常伸出被外始舒。咽部黏滞不爽,常欲咯吐却无物可出。便干已5~6年,两日一次,但便不净。查其具上述典型腹诊、舌诊、脉诊特点,并舌尖红,苔灰腻。

予四逆散加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浙贝母、苦参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2月28日。

痤疮已大减,未再新出。腿烦基本消失,夜卧脚已不再伸出被外。大便仍偏干。口渴欲饮。咽部仍觉黏滞。

上方加牛蒡子、射干、知母各10克。14剂。

3个月后来诊,诉服后痤疮已愈,除大便有时仍干外,余症均除。继予清热通便法收功。

(5)年暑假一开始,笔者即带学生去承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农民诊治疾病。到此地第二天上午,在某小学临靠操场的教室内诊病。病人都坐在长凳上等候就诊。突然有一50岁的男子“啊”地大叫一声,其呼喊声震惊了医生和待诊病人,大家都奇怪地瞅着他,却未见有何异常。可是,他却立刻走出室外,骑上自己的自行车,飞快地在操场上转圈骑行。约半小时后,他又坐在凳子上,但不过10分钟,又大叫一声。

笔者见此情景,赶紧问他哪里不舒服,其他病人也赶快让他看病。他说他就是承德人,距此地10公里,4年前因与儿子生大气,留下了这个毛病,必须隔10分钟到20分钟要大叫一声才觉舒,否则即胸闷难忍。医院治病,已花去元,仍无效,今天听闻石家庄来医生了,就过来看病了。

笔者立刻想到了这是典型的肝气病,肝气横逆,冲激于胸则胸闷难忍,必大喊一声才能使郁闷之气得以排出。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难经·四十九难》曰:“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更使笔者联想到抗金名将岳飞《满江红》词中有一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活生生地勾勒出将*之官愤懑不平、直抒胸臆的激昂刚烈状态。此病患者也是如此。再查其腹诊、脉诊、舌诊,均具典型四逆散主症,于是开出四逆散原方。当时每付药仅3角钱,嘱其服两剂后到招待所再来复诊。

两天后的早晨,他来到了招待所,非常高兴地说,吃了1剂药后胸即不闷了,也不呼叫了,太感谢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复发。笔者嘱其再服7剂,并留下他的家庭地址,由随队来的本校当地学生在开学前去他家再随访一次。开学后,该学生说,已去过他家,知其疾病一直未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医刘奉五治疗妇科病汗证经验附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