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百年人生一路芳华写在著名妇产科专家凌
TUhjnbcbe - 2021/6/4 19:31:00
北京医院治湿疹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516/8956187.html

人物名片

凌萝达(.1.10-),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曾任上海医学院医院助教、住院医师。年,西迁参与重医院建设,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院妇产科主任,领衔建立重医附二院妇产科教研室。擅长诊治瘘管和难产,在全国首次提出“头位难产”理论,并提出了头位分娩评分法,较好的估计分娩预后,及时发现头位难产。主编有《难产与围产》《头位难产》《难产理论与实践》(中、英文对照本)等著作,撰有《头位难产与头位分娩评分法》等论文。年、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90年代初,被评为中国有杰出贡献的产科专家;01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专委会授予的“林巧稚杯好医生”称号。

编者按

她从医执教近七十载,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妇产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她不仅是妇科及产科的全能专家,亦是难产新理论、新实践的创始人,其提出的“头位难产”学说享誉国内外。她曾两度溯江而上,与重庆结下不解之缘,为重医附二院妇产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曾身处逆境,却无畏前行,坚持妇产科学研究,让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产妇和围生儿重拾生命之欢欣。她就是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凌萝达。

今天,是凌萝达教授的百岁诞辰,我们谨以此文向凌萝达教授致以诚挚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

抗战岁月歌乐山上艰苦求学

年1月10日,凌萝达出生于异国他乡——日本广岛江田岛市。自小她便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院子里未萌出的小芽、含苞待放的花朵等,都是其观察的对象,这也为她后来选择人体生物学即医学奠定了基础。

凌萝达早年于南京金陵大学女子附中学习农业,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受她影响,凌萝达对妇产医学的兴趣愈渐浓烈,之后弃农学医,就读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了对医学的毕生学习和探索。

上医时期的凌萝达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立上海医学院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立医学院,为了保存医学的火种,开始部分内迁。年9月,凌萝达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于战乱中乘火车、坐小篷船,从上海经越南到云南,穿过日*的封锁线,最后来到重庆歌乐山,就此开始了她与重庆剪不断的情缘。

凌萝达与老师同学们在重庆歌乐山

早年的歌乐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据学生后来回忆,歌乐山时期上医学生患肺结核的约有15%,以至于当时有句流行语:“一年级戴眼镜,二年级备痰盂,三年级就咯血,四年级睡棺材。”战乱中求学的日子让凌萝达刻骨铭心。她与同学们一起吃着有砂石的米饭、省着不亮的煤油灯看书,学生之间最抢手的不是米和油,而是从上海带来的影印外文专业书。正如古人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削弱凌萝达学习的热情,反而造就了她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她求知若渴、埋首苦读,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才回到上海。

再赴重庆披荆斩棘建设重医

0世纪50年代,为改变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支持大西南的决定。当时的重庆,工业发达、贸易兴隆,加之人口稠密、病种繁多,医疗预防任务繁重,急需建立一所高规格、高水准的医学院。由此,便产生了抽调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力量西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的战略部署。

此时的凌萝达,正就职于上海医院,也就是医院。经过严格的培训,她已经从住院医师一路成长为主治医师。年夏天,为了响应*的号召,凌萝达将患有哮喘的二儿子石应廉留在上海由婆婆代为照顾,自己带着大儿子石应康和女儿石应珊溯江而上,奔赴重庆参与重医附一院建设。

年,医院欢送凌萝达(前排右一)等支援重医建院的医务人员

八月的山城,火伞高张,凌萝达身背行囊,手牵儿女,沿着朝天门码头陡峭的阶梯艰难前行,当她再次踏上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她清楚地意识到,从今以后的漫漫岁月,她将拥有一个新的身份——重医人。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并不是孤身一人,她的爱人——我国著名儿科学专家,医院副院长石美森,早已在两年前,作为首批援建重医的带头人,先一步到达重庆,医院首任院长。

50年代,凌萝达和石美森

石美森赴渝前夕,一家人在上海合影

当时的重医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周围都是成片的农田、泥泞的道路和荒芜的土地。“当时,载着我们的公共汽车从朝天门到解放碑绕圈转过,最深的印象就是重庆好热,解放碑好高,而重医好偏僻。”多年后,凌萝达的女儿石应珊忆起当年随母亲初到重医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显然,从上海到重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落差是巨大的,“在上海时,我们家住在上医附近的徐汇区小木桥路旁,门前有好大一块草地,夏天也不那么热,床底下总是堆着甜甜的西瓜,还有母亲时不时带回的冰淇淋和城隍庙小吃……”石应珊回忆,来到重庆后,面对简陋的新家,她和哥哥一度非常沮丧,然而母亲却没有任何抱怨,一如从前,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工作中。

凌萝达初到重庆时,一家人合影

对于凌萝达来说,困难并非不存在,从繁华的上海到相对落后的重庆,环境、教学、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要克服的困难远远超乎孩子们的想象。可是没有什么比抓紧时间建设一所服务西部人民健康的医学院更迫切的了。要从无到有建设一所医学院并不容易,凌萝达就这样与一家人挤在狭窄的宿舍楼里,起早贪黑,在开展高强度工作的同时,有时还要加入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之中。即便是这样,凌萝达也丝毫不觉得辛苦,她内心唯一的信医院建设好,不懈的坚持和执着的奋进似乎让苦难也变成了前进路上的甘甜。

深入基层开展5万人次防癌普查

凌萝达是一位思想解放,具有求实精神的女性,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她总是勇闯新路。医院工作时,凌萝达就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年人生一路芳华写在著名妇产科专家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