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医好,历史悠久,也能治病,既然有千般好,万般妙,那为何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作者:泰山水敢当
来源:泰山水敢当
你认为中医好,历史悠久,也能治病,既然有千般好,万般妙,那为何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呢?
一
首先,明确一点,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绝对不是自然演化所致,而是非自然势力,刻意打压的结果。
中国的传统医学,不叫中医,而是叫岐*、青囊、杏林、悬壶、橘井、大夫、郎中等。中医之所以叫中医,是西医流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与西医区分,才被人刻意叫做中医的。
“中医”这个词被某些人造出来的第一天起,注定就是为反中医者服务的。
有人讲,最早说出“中医”二字的,是一个英国传教士。他最到中国之后,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帮老百姓免费看病,乘机宣传宗教,二是兜售鸦片。
实际上中医这个词,到底是谁造的,已经不可考了。
但是,中医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大致能确定,就是鸦片战争期间,西医入侵华夏的时候。
关于鸦片战争,有些人有误解。
而且,古希腊、古罗马,已经彻底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更重要的是,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
这个文明断代了。
从考古学角度看,或者可以讲,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
中世纪的欧洲人,基本算是一群野人,浑身臭烘烘,平时刀耕火种,有时候就打猎,摸鱼摸虾什么的。
碰上瘟疫,就跑到修道院里,让神父祈祷,最后,祈祷没管用,让主连神父带信徒,一并打包带走。
欧洲几次瘟疫,死了一大半。
那时候,它们对满清还不够了解,暂时没有惹中国,只是做一做鸡零狗碎的进出口小生意。
欧洲人一开始来中国不是贩卖鸦片,主要是倾销一些欧洲的商品,但是,这帮欧洲商人很快就绝望地发现,中国这地方,啥都有,中国人,啥也不缺。
反倒是中国的瓷器啦丝绸啦什么的,在欧洲热销大卖。
就跟现在中国制造横扫欧美一样。
一句话,这些来中国淘金的传教士海盗老外,被义和团整怕了。
历史书上写的是,它们征服了满清的*事,但是无法征服中国的文化。
尤其是中医,根深蒂固,无法撼动。
西方的一些比较鸡贼的*治家,想了一个损招:
你不是搞“以夷制夷”吗?
我搞“以华制华”。
一开始,它们很发愁,因为,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卖西药,绝对不同于煤油。
非常难。
煤油是新鲜事物,而且煤油灯的确比豆油灯光线好,比较亮。这是硬核优点。
但是,中医在中国绝对处于垄断地位。
但是,面对中医这个在中国盘踞了几千年的大盘蓝筹股,洛克菲勒医药公司,却毫不气馁,决定打败中医,让中医变*ST,然后摘牌出局。
怎么办呢?
通过“科学”来规避直接竞争,进行迂回作战。
于是洛克菲勒财团就耗费巨资,创造了一个广告词:中医不科学。
这样就绕开了中医最具竞争力的方面。
从思想上让老百姓知道科学是最好的东西,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好。
不得不说,这个简单的逻辑链,很歹毒。
因为,当时的中国,对科学的态度是又敬又怕。
过程很曲折,先说结果。
目前看,中医算是山穷水尽,虽然没有摘牌,但是已经st了。
嗯,非物质保护遗产,懂吗?
市场基本全部,已经归了西医。
二
无论中医西医,都有名医庸医。以偏概全,是不对的。
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在大肆宣传反中医的同时,非常坦然地说,自己对中医素未通晓。
此人虽然有点逗逼,但他写了一篇《废医论》,影响力极大。
他根据《*帝内经》所写的《内经辨言》,从学问的角度,在根上对中医发起了疑问。
关键是,在当时西学全面占据优势的大背景之下,他的主张风生水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人,不但反对中医,还反对汉字。
先说鲁迅。
其实,我个人感觉,鲁迅反对汉字也好,反对中医也罢,仅仅说明鲁迅,受历史的局限性,对中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够深入。
既不能不能说明鲁迅先生不爱国,也不能说明鲁迅先生反对中医,就是对的。
很明显,鲁迅先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反对中医,反对汉字,都是一种文化短视,急功近利的救亡思想的表现。
——病急乱投医,为了救国,啥也不顾了。
鲁迅先生反对汉字,实际上是没有分清楚,满清文化与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不同的。
满清的黑暗奴隶统治,并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腐朽的、“吃人”的礼教,是满清的黑暗统治,而不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
也难怪鲁迅对中医没有好感,后来他自己也学了西医,他反中医,也可以理解。
关键是,后来鲁迅的爱人许广平有了妇科病,请西医看,怎么都看不好。
鲁迅自己是学医的,西医朋友很多,所有人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推荐许广平吃乌鸡白凤丸,许广平吃了没多久,病就好了。
鲁迅后来还把乌鸡白凤丸推荐给了萧红。
后来周海婴说,他父亲并不反中医,他只是反庸医。
鲁迅被误读了。
甚至可以说,鲁迅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了。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什么时候写的呢?
年12月,在《呐喊·自序》中。
追忆的是什么时候的思想呢?
年,当时鲁迅17岁,正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其基本背景是:
当年,因为鲁迅的父亲死在了庸医手里,使得鲁迅本能地对中医产生了很大的恶感,到南京求学后,逐步接触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包括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这时鲁迅产生了今昔对比:
在他后期以后的文章中,也不乏对中医客观肯定的观点。
由此可知,鲁迅虽对中医的研究比较浅薄,但是,并不是一味主观贬斥,他只是更信西医而已。
综上所述,鲁迅笃信西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对祖国的中医也有客观的肯定。但我们也发现,鲁迅对中医的了解非常浅薄。这也是事实。
其实,很多中医黑,包括鲁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凡是反对中医者,都笃信西医,且对中医的了解都不深。
第二个人:梁启超。
当时这个事,叫“西医误割肾案”,轰动一时。
年3月,梁启超曾因医院治疗。X光透视的结果显示,梁右肾中有一个黑点,医生诊断为肿瘤,决定手术摘除肾脏。术后对病肾做病理分析,发现黑点仍然在,但并不是癌症,而梁的尿血症状也没有被手术治愈。一时间,舆论耸动,社会风传,协和误将梁启超的一只好肾切掉了。
陈西滢、徐志摩等著名人物都纷纷撰文,讥刺协和西医误人。为了捍卫西医,梁启超本人出面,撰写题为“医院”的文章,医院和西医的治疗原则做辩护。
在他们这帮人眼里,似乎推崇西医、反对中医与现代强国之间,有非常大的关联。
唉,食古不化,食洋亦不化。
这是民国文人的通病。
第三个人,胡适。
但是,胡适说中医不科学,并不是真正研讨西方的科技与中国的格物学的差别,他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一句话:
中医是落后的,
西医是先进的。
而西医呢?
比较复杂。
西医(一般是下面三种):
医生(总称):doctor
外科医生:Surgeon
内科医生:Physician
不过西医关于各科医生都有专用名词,往往外国医生介绍自己时,直接就把他所属的二级学科名说出来了,可以参考以下专科医生职位:
Accoucheur妇产科医生
Accoucheuse/Mid-wife助产士
Allergist过敏症专科医师
AllergistAmbulanceParamedic急救人员
Anesthetist麻醉科医生
AttendantPhysician巡诊医生
Aurist耳科医生
Cardiologist心血管科医生
ClinicalPathologist临床病理医生
ClinicalPsychologist临床心理医生
后面省略若干….
怎么样,晕了吧?
懂了吧?
这就是分科。
前几天闹腾得很欢最后消停了的那帮跳街舞的,有个口头禅,动不动就是,你不够real.
这帮搞嘻哈的,就是把real,天天挂嘴边。
而当时的胡适博士呢,反对中医,主要就是天天叨叨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把科学挂嘴边。
这大概就是文科博士胡适,关于中医不科学、中医落后的内心逻辑链。
胡适们,永远认识不到,中国弱,不是因为,中国没有搞科学,而是满清既腐败无能,还天天把汉族当贼防备,才把华夏神州这个老牌的绩优蓝筹大盘股,搞成了*st的。
胡适28岁的时候,得了一种病,资料说是糖尿病,他晚年撰文说是肾炎,反正西医一筹莫展,医院也告诉他等死吧。
不过,事后,胡适依然坚持说中医不科学
可是,众所周知,毕竟是中医救了胡适的命。
胡适没办法,只得说:
“中医不科学,糊涂,但能治病;
西医很科学,很清楚,但是治不好病。”
知道了吧?
那句网上流传的段子:
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去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得活。
出处就在这里。
这是胡博士的名言呀。
他一生撰写各种医论百余篇,涉及大量中医文献考据、训诂、医史方面内容,成就突出。
不过比较尴尬的事,由于他本人没有什么临床经验,他的医术没有得到实践。
但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估计搞搞线上培训什么的,绝对不成问题。
史称《中医废止案》。
提案主要内容是:
第一,中医注册截止到民国十九年,即年以后就不许注册了。这样你行医的死一个少一个,以后就没有中医了。
第二,取消所有的中医学校。
第三,取缔所有相关的中医报刊杂志。
说实话,他的这个提案太毒了,如果执行,中医必死。
当时汪精卫是行*院院长,他主张废中医。
孙科是立法院院长,主张留中医。
汪、孙二人各代表一方,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
此时,有个人出来露了一手,技惊四座,同时化解了争端。
找了十二个病人,西医先挑,选了六个,孔伯华接了剩下的六个,开始同时治。
孔老分的病人,都是一些高烧,哮喘,呼吸道的急症,全是西医挑剩下的。
大家看明白了,西医一向对高烧、哮喘、呼吸道急症这类病,是毫无办法的。
孔老,医术得自家传,天资聪颖,善用石膏,是治疗温热病的大行家。
施今墨于医道,其实不是半路出家,在山西*法学堂学习时,就小有名气,不过当时参与革命活动,没有时间精研医术,一旦静下心来,医术大增。
年,出诊西安,为杨虎城将*治病,药到病除,载誉而归,遂声名大噪。
如不好,你让你女婿砸我的招牌!
后来全如施今墨所言。
再次见证了中医之神奇疗效的汪精卫,终于闭嘴了。
在眼看见的实效和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国民*府只得收回成命,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这次废中医之事终于也消停了。
这场中西医的擂台赛,让中医又一次度过了危机。
但同时,也让西医长了经验与记性,即,再也不跟中医同台竞技了。
但是,余云岫搞《中医废止案》,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不是学术之争,这是想从制度上把中医,连根拔起。
汪精卫此人,大家都明白,志大才疏,而且,他本人,小时候没有病死过那么多家人,对中医没有那么大的怨恨。
那么,究竟这个想刨了中医的根的《中医废止案》背后是什么呢?
就是那家前面提到的一开始卖煤油,后来卖西药的公司。
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天佑华夏,天佑华夏医学。
再回过头来讲,中医是怎么又重陷困境的。
汪精卫废除中医案之后,二次大战开始,日本侵华,中国陷入战乱。
在战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能治病就是好医,所以,中医安然度过了战争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最大的劫难,终于来了。
这一次的主攻手,还是余云岫。
这一次,这位老先生想了个绝户计,叫做改造中医。
怎么改造呢?
很简单,就是所有的中医都去学习西医,学会西医再回来看病。
中医这一次,终于碰到硬茬。
当时的*策:中医要想执业,就得上医学院学习,学完再当医生。
这简直如同,一个意大利人,在罗马若想唱歌剧,必须先会唱河南梆子一样。
想一想就难。
中医再次陷入困境。
广大人民群众,很多病,直接被赤脚医生治好了,医院里,门前冷落鞍马稀,就几个老干部来回逛。
患者来源大减,西医直接被刨了根。
高大上穿西装说洋文的西医,这一次被土包子,赤脚医生,直接干趴下了。
(忽然想起解放战争期间,土八路直接把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队干挺的那些事)。
借助赤脚医生,中医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次。
这一次,中医傻眼了。
这帮老中医,治病很拿手,赚钱的本领,都是两眼一抹黑。
更可怕的是,余云岫的改造中医计划,被某些有心人,改头换面,又重新出台。
这一次,中医可没人保了,主席已经走了。
中医终于被打倒了。
三
这种种说法,有点太夸张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的维度的确很高。
中医的降维,是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降维而进行的。
而振兴中医,则是对中医的升维回溯。
维度高,不一定全是好事。
容易产生一个缺陷,就是传承的不断降维。
父母都是教授的高知家庭,孩子往往成就不高,能超越父母的概率很低。
这就是传承降维。
个人感觉,如果任何事物,一开始起点就很高,降维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如同你站在高山之巅,最高处,无论向哪个方向去,都是下坡路一样。
还如同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它只能慢慢降温。
如果保持这杯热水的温度,必须加入能量。
加能量,就需要牺牲掉一些东西,或者更大的付出,才能平衡。
所以,复兴中医,与复兴华夏文明一样,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复兴中医的优点,在于现在所处的大环境不错,正处于华夏登顶,华夏文明复兴的节点。
最后,提几点中医复兴的措施:
一国家设立独立的中医部
二中小学教材中增添独立的中医课程
三改革目前的中医大学,改变用西医培养中医的模式。
四抢救性保护当今硕果仅存的老中医,设立中医专家库。
五国家设立,国有体制的中医研究机构,严禁私人资本进入。
六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立单独的中医科。
“科幻家”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