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野生或栽培。通常在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后干燥。生用或熬膏用。
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
干益母草茎表面灰绿色或*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辛、苦,微寒。归肝、心经、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9~30g;鲜品12~40g
干益母草置干燥处;鲜益母草置阴凉潮湿处。
益母草的功效1.治疗痛经
益母草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治疗痛经或者经闭,可用益母草熬药膏使用。其他的诸如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等也可以用此药。
2.活血化瘀
益母草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于水淤互结的水肿,可单用益母草。还对血热及瘀滞之血淋、尿血有很好的疗效。
3.散瘀消肿
益母草性寒清热,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疮痈肿毒等症状。
小贴士益母草使用注意事项
1.《经效产宝》:忌铁器。
2.《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难湿者宣之;着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3.益母草易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特别是消化不好、经常拉肚子等脾胃虚弱的人不宜服用,这类人群可以选择当归膏或当归丸来活血化淤。
4.不宜与糖同煮;与糖精、红糖同食会中毒;与鹅肉同食损伤脾胃;与兔肉、柿子同食导致腹泻;同时不宜与甲鱼、鲤鱼、豆浆、茶同食。
5.阴虚血少、瞳仁散大、血脱而崩者也不能服,以免出现意外。
6.孕妇禁用。无瘀滞及阴虚血少者忌用。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岭南中医药网等
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订阅“医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