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生都有一颗悬壶济世的心,一次次的危急时刻,总是能够看到那些挺身而出的医护工作者。
医生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危难当中的出手相救,还有经年累月的行医救人,河南有一个老中医,行医八十多年,从未间断。
即使是去世之后,她也将自己的特效药方,刻在了墓碑上,引来了无数人的观摩学习。
她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又是为什么会选择用刻在墓碑上的方式将药方公之于众呢?
年少行医造福乡里河南驻马店西平县芦庙乡盘龙桥村,有一个名叫袁淑芳的中医,16岁就已经在自己的医馆坐诊看病。
此时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各个领域百废待兴,医学类的书籍也在战火之后损失了不少。
袁淑芳对于知识如饥似渴,可市面上根本没有多少能够让她学习的医书,家里传下来的书籍早已经滚瓜烂熟。
此时的袁淑芳也经历了一段比较焦虑的日子,可后来她也想通了,除了书籍,这个世界上处处都能学习知识,实践远比死读书更加重要,有几个人能够照着医书上写的那样生病呢?
她一直在医馆帮忙,终于有了坐诊机会之后,她对每一位病患都非常重视,可很多人看到坐诊的是个年轻小姑娘之后,直接就起身离开了。
袁淑芳很难过,但世人偏见最难打破,袁淑芳只能重新当起了父亲的帮手。
她回想着自己这些年在医馆,很小的时候,父亲为了照顾袁淑芳方便,就将她带在身边,让她整天待在医馆里。
袁淑芳会走路的时候就能给病人指路,会说话之后没多久,就能学着父亲的样子,对着柜台后面的药柜念念有词。
当时到医馆看病的人,都打趣袁父有个好女儿,将来一定是后继有人,毕竟很少有孩子喜欢医馆里面的药味,但袁淑芳却乐在其中。
医生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受尊敬的,因此就算是在外面与小伙伴玩耍,街坊们有意无意的维护和偏袒,也让小小的袁淑芳赚足了虚荣心。
但真正让袁淑芳想要学医术,还是懂事之后,亲眼看到了父亲一次次治病救人,甚至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此后袁淑芳就很少与朋友出门疯玩,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医馆里面帮忙,慢慢的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但学的越多,袁淑芳就越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就连最基本的药材,都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全部融会贯通的。
就算是同一种药材,若是产地不同,晾晒程度不同,就算是储存方式不一样,那药效也会不一样,更别说还有用法、药材搭配以及剂量把握。
人有老幼,两分男女,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一样的症状,而医生要做的,就是对症状抽丝剥茧探查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袁淑芳每天都有背不完的医书,认不完的药材,偏偏父亲什么事都能纵容她,唯有医术,父亲非常严苛,不允许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但也正是有父亲的严格要求,再加上几乎手把手的教导,袁淑芳才能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了行医坐诊的资格。
虽然中间因为患者的不信任,导致袁淑芳沮丧的做回了父亲的助手,但直到一个年轻姑娘来看病,袁淑芳的行医之路终于走向了新的开始。
当时小姑娘一进来,袁淑芳的父亲就照例询问症状,但小姑娘支支吾吾半天,愣是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没说出来。
袁父当即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自己回避,让袁淑芳看诊,原来小姑娘患的是妇科病,对一个大男人自然是难以宣之于口。
看到接诊的医生换成了袁淑芳,小姑娘面对同龄女孩子,自然也就放下了戒备,低声告诉了她自己的病情。
袁淑芳也有条不紊做着记录,然后进行诊断,最后开药方,交代了注意事项之后,就让小姑娘离开了。
原本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毕竟这样的病人并不多,但晚上回去之后,复盘着一天经历的袁淑芳却百感交集。
为什么医馆当中,来看妇科病的女性患者并不多,一方面是世俗偏见,认为患上妇科病的女子都不检点,其很多的妇科疾病与私生活如何都没有关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女医生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有女患者到医馆看病,但接诊的若是个男医生,难免因为羞耻耽误病情。
之后袁淑芳并不急于和父亲一起坐诊,而是专心研究妇科疾病,很快就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妇科圣手。
药方刻于墓碑袁淑芳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医馆里面,不过每天看病开药,也没有耽误她的终身大事。
成为了有名的妇科圣手之后,袁淑芳也参加了不少医学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那个活动中,她结识了同样来自驻马店的郎中王鸣周。
两人都出身于医学世家,袁淑芳认识不少驻马店本地的有名医者,在此之前却一直没有听说过王鸣周的名字。
其实王鸣周在驻马店的时间并不长,他虽然老家在这里,但早年一直跟着父亲在南京行医。
只是后来南京战乱,为了避难,王鸣周一家人就回到了老家河南,租了一个门面,还是行医问诊。
两人相识之后走的越来越近,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行医之心非常纯粹,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
也正是因此,两人总是不计得失,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不断从事公益事业,到不少地方普及医疗知识。
也正是因为两人价值观一致,才能越走越近结为夫妻,之后便结伴行医,共同成长。
婚后的两人琴瑟和鸣,先后生育了七个孩子,很多时候袁淑芳能坐诊的时间不多,因此一般的病人都是王鸣周来看,有了女性病人,袁淑芳才会出面。
尽管琐事缠身,但都没有耽误两人治病救人,王鸣周在快六十年代,就已经发表了能够震动国内医学界的论文。
袁淑芳的丈夫王鸣周,字凤岐,为世医第四代掌门人。
西平县志对其这样记载:著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精通琴棋书画,对古筝、古琴造诣较深。
早年随父亲在南京建“济生堂”,后返回驻马店老街再建“济生堂”,治疗瘟疫、发热、乙脑、盅胀、水肿等,救人无数。
年出席保定市“乙脑”专题学术会议,所撰“乙脑辨证治疗精要”一文,深得与会者赞誉,被称为“小神仙”,为建国初期名老中医之一。
两人在医学领域都有不凡的成就,但他们不愿意将治病救人当成生意,因此在自然灾害时期,和大家一样每天睁眼就是在为生计发愁。
好在几个孩子虽然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面黄肌瘦,但都好好活了下来,到了80年代之后,一家人才终于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家里很多人都从事了医学相关行业,女儿王福兰也在妇科特别是不孕不育方面有建树。
孙子王克中与母亲一起开了中医诊所,孙女也是医师,不仅仅是自己的血脉至亲,袁淑芳还培养了非常多的学生。
儿子王泰升更是她的衣钵传人,高超的医术吸引了不少患者,治愈的病人更是不计其数。
王泰升,世家第十八代传人,作为袁淑芳的衣钵传人,没有让医术沉沦于岁月,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疑难杂症。
曾获得河南省十大科技英才,中国医学基金会“华夏医魂”全国百名优秀人物、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年感动中原“公益之星”等。
从16岁开始,袁淑芳行医80多年,一直到去世之前,牵挂的都是医学。
去世之前,袁淑芳将儿子王泰升叫到了身旁,并让人将自己一生钻研出来的妇科病秘方和祖传下来的药方整理了出来,足有上百个。
王泰升以为袁淑芳特意叫自己,是为了让他继承这些药方,他还纳闷,一向从不重男轻女的母亲,难道也要搞“长子继承”这一套了吗?
但事实上,袁淑芳叫他到跟前,是为了告诉他,让他在自己百年之后,将这些药方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袁淑芳一辈子都在医馆行医,可孩子们都有出息了,虽然不少从事了医学行业,但各自奔前程,再加上很多年中医都不是特别景气,医馆也没人继承。
好在袁淑芳将药方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不少人为了亲人而来,抄药方治病,也有医生慕名而来,学些这些药方。
结尾墓碑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些药方总算没有被埋没,袁淑芳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才会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袁淑芳为治病救人奉献了一生,百年之后也依旧造福了无数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