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络*治更有生命力更加制度化
温家宝总理与友聊天,这已经成为每年全国两会前的惯例。今年民照旧非常热情,单是新华发展论坛上友发帖就超过十万条。关键词与去年类似,贪腐、就业、收入差距,仍然是民关注的最热点,温总理的回应也一如既往,令民感觉到这些问题早在中央*府的考虑之中。“络问总理”背后是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官方化的“络*治”。最初,络问*只是每年两会之前,媒体和门户站组织的活动;现在,不仅国家领导人、中央*府重视与民交流,各省各地也都纷纷开展“络问*”,例如安徽省已经把“络问*”写进*府工作报告。在广东,络问*的形势发展得更加深入。省领导不时邀请友拍砖,并从去年开始施行“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制度,保障络问*“有下文”,令友的参*行为切实地发挥作用。另外,市一级*府也已经展开类似的活动,例如广州市*府前段时间曾就垃圾处理问题在上征求市民意见;又例如昨天汕尾市举行了市长与友、民间智库的见面会。络*治以这种方式逐步植入中国*治现实,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当其刚一出现的时候,舆论的关注点在于:这种形式是否能够制度化;友作为没有实体组织形式的民众代表,热烈的络时*帖子是有效的民间参*抑或只是话语泡沫……但是,抛开这些问题不论,络*治顺其自然地发展,作为示范民主的最佳手段,已然得到各级*府的青睐。由于民间存在强烈的参*需求,*府与络媒体、平面媒体不谋而合,令这个看起来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参*形式”越来越有生命力。之所以说络*治逐渐有了生命力,是因其逐渐有了清晰的角色、稳定的功能和进一步深化的可能。从过去几年中央及地方*府“与友交流”的实践中不难看出,络*治可以通过下面几条渠道发挥作用———络意见可能进入两会议程。人们早就注意到,一些友的意见有可能经过媒体的收集被带入两会会场,进而得到回应。当然,这些意见可能本来就是媒体所关注的,但友的发言或者投票令媒体的提问可以冠上“络民意”的头衔,此头衔目前极具合法性。比媒体提问更为有效的渠道、真正能够进入*治程序的方式是,络言论通过论坛及其线下组织交与两会代表或委员,甚至直接成为议案提案;会场内的议案提案配合会场外的媒体言论,其主张就有可能影响权力机构。“肝胆相照”论坛去年就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就具体事件,络可以成为一个调查民意、汇集民智的平台。只要*府有意,“民意”———虽然不那么科学准确但已是目前能够获得的最接近真实的“民意”,在络背后时刻准备着。值得乐观的是,伴随络舆论及其线下行动的展开,络已经具有了虚拟社会组织的性质。这意味着,络上呈现的“民意”,将有可能更深思熟虑、更有专业性和代表性;这同时也意味着,络力量将越来越成为*府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反过来讲,*府主动找友交流、征求友意见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强。这点在地方*府那里可能更为明显———民主*治总是地方性的。广州市就垃圾处理问题征集民意见,或者广东省要求相关*府部门对友集中反映的问题必须有交代,这些都证明络力量已经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以一种高调合法的方式参与到地方*治中来。络*治还有一个听起来不太重要实际上也许很重要的功能:*府领导人通过接受络问*,直接对民众做出承诺,这一承诺或许不足以约束*府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抚慰了民意,加深了*府和民众之间的情感关系。从目前状况看,络*治的第三个功能可能仍然是主要的。人们当然希望,络*治的前两个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人们当然还希望,络*治具备更多功能,成为更有力量、更为制度化的民众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