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中医的基本精神,那就要谈中国的文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灿烂的几千年文明。大家知道,我们文明的开始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然后到五帝,尤其是尧、舜、禹。那么从伏羲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如果从黄帝开始到现在有五千年的文明,现在一般大家都说是五千年,为什么呢?因为黄帝开始才有了文字,才有了记载历史的工具。所以对于五千年,我们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
伏羲时代做了什么呢?众所周知,《周易》里的八卦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伏羲被认为是八卦的创造者。据《周易·系辞传下》中的孔子所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说明了八卦是在伏羲时代产生的,由伏羲创造。那么,创造八卦的目的是什么呢?八卦的基本构成是阴阳爻,《系辞》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易道是由阴阳构成的,由此构成了八卦,然后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出六十四卦。因此,可以说,《易》是在对阴阳概念有了认识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为什么要“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呢?因为天是阳,地是阴。所以,只有在对阴阳、对天地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八卦才会产生。八卦的产生是通过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呢?孔子谈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自己的身体和万物,仰观、俯察,然后近取、远取,才开始创造八卦。那么,八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创造八卦的目的是为了通神明之德,类比万物之情。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万物,是指万事万物,还有一个就是神明。中国人的神明,有别于西方人的神明,这也奠定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些根本区别。神明之德是什么呢?神明之德在哪里呢?在西方基督产生的文明,神明之德是在上帝,在造物主,而我们的神明之德呢?是在人。我们读《内经》就知道,是心主神明,心在哪里?在人。所以这个神明是由心来主的,是可以由人来主宰的,而不是造物主来主宰,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化是人本文化,而不是神本文化。神本文化意味着只能可望不可及,但是人就可以研究,心就可以研究,这就意味着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文化对人的研究,对心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这也是值的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情。
那么伏羲时代进一步进入到神农的时代,有一些什么变化呢?一个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农业文明的时期。在伏羲的时代,还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属于渔猎时代,这就意味着人类是跟着猎物走的,是由猎物来决定人们的生存,那个时候是居无定所。那么到了农业文明就不再靠渔猎来吃饭,就已经开始种庄稼了,靠庄稼来吃饭,那这又意味着什么?植物的生长是靠天地,所以这个时候,古人就要充分的认识天地,否则就没有办法生存,因为农业的特征就是这样。而这个时候,人们也开始安土乐业了,因为土地是固定的,不像猎物一样的,今年跑到这里,明年跑到那里去,而土地是始终在那个地方,因为土地固定了,人就固定下来了,人心就安定下来了,就安土乐业。那么庄稼要怎么种?要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因缘、时节种,才有收成。这就意味着进入农业文明的时候,至少是神农、炎帝时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就很深刻了,对四时五行,对节令的认识,应该是很深刻了,否则怎么靠农业来吃饭?我们现在很好了,清明谷雨,一翻日历就知道,可那个时候没有日历,那要怎么知道时节?就主要是通过观天象来授时,比如说观察北斗指向以决定播种的时节。由此可见,这个时候,对于天象的认识,是确确实实已经到了一定的层面,这样我们才能够以农业为生。当然,这个时候,实际上很多思想也渐渐产生了。
黄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仓颉发明了汉字,这个发明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思想,不再只能口口相传。中国文字的创立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我们的象形文字和“六书”等都很丰富,体现了思维创造的过程。此外,黄帝时代也开创了“华夏文明”,“华”指的是衣冠。在伏羲和神农时代,还没有衣冠,但到了黄帝时代就有了。黄帝娶了一个嫘氏做他的妃子,娶妃子的原因是因为西蜀、巴蜀地区最先有蚕,有了蚕就有了丝,有了丝就有了丝绸。所以丝绸随着嫘氏一起到了中原,衣冠之美也随之产生。衣冠的产生是一种进步,而且过去的衣冠是从上到下的。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西服的穿着方式吧。天地有分,上下有别,这是我们的传统穿着方式。然而,现在的服饰却似乎在倒退,越来越短、越来越少。这是否是一种返古现象呢?特别是女性的服装,似乎更加强调天地之分,中间留下了一个真空地带。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真空地带有何作用呢?既不美观,也不文雅,对健康还有十二分的危害。在中医中,肚脐被称为神阙,正对着神阙的是命门,是人体最为要害的地方。在东北,小孩子们都要穿肚兜来保护这个地方,但是现在我们却敞开了门户。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女性朋友们听了我的演讲后,如果有这样的服装,都不要穿了,因为它们对健康极为危害。当然,这些可能会让妇科医生感到高兴,因为妇科病就是这样慢慢发展的,但是有良心的妇科医生也不会欢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看到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倒退。华夏文明的“华”指的是衣冠之美,“夏”指的是礼乐之美。因此,“华夏”实际上是指衣冠和礼乐之美。在那个时代,文字、医学以及许多古代科学的雏形也开始出现。
那么接下来,就要谈五帝了,这里当然只是谈尧舜禹。经过了三皇之后,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慢慢的确立起来了,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精神呢?大家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帝制是世袭的,是子承父业,可是在起先,并不是这样,而是讲究禅让的。所以尧帝即位几十年以后,并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舜帝,因为舜帝很有德行,是一个至孝之人。前段时间,凤凰卫视还在讨论,山西某个地区的书记,他通过考查,认为现在很多官员只知道奉承上面,而对双亲根本不理,连基本的孝道都没有,所以这个书记就要求考核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孝。这个实际是很好呀,过去官是从哪里产生呢?是由地方举孝廉而产生的,符合这个社区公认的品行标准的人,尤其是孝道方面,那么大家就推举他做孝廉,而官员也往往从这里面产生。实际上,舜帝就是这样,尧帝把帝位传给了舜,传给舜的时候,对他有什么嘱付呢?就是四个字:“允执厥中”。允,就是承诺的意思;执,是秉持,把握;厥是一个代词,就是“这个”的意思;中,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也就是中道。
通过伏羲、神农、黄帝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人类要生存,必须符合中道,我们要治理天下,也必须要符合中道。大家看到农业就非常的明确,对不对?我们刚刚讲了,现在种植会不会有收成?没有收成,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种植才有收成,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不及不行,太过也不行。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尧帝充分体悟了这种思想,体悟了天地的这种精神。古人讲究法天则地,这就是天地的精神,所以就嘱付舜:你要治理好天下,要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那就必须要禀承中道。这就是“允执厥中”。然后到了舜把帝位传给大禹的时候,仍然是这四个字,因为他肯定对这四个字也有体会了,所以他依然这样嘱付大禹,不过加了几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当然从大禹开始,就没有继续禅让,所以从禹以后,夏王朝就开始了世袭的制度,就再没有像尧、舜、禹这样。从夏至商,然后是周,周朝末落以后,诸侯割据,分王立治,那么到了春秋、战国这个时候,中华民族的一位大圣人诞生了,他就是孔子。很多地方都有孔庙,而孔庙里有一个大成殿。我们进佛庙有大雄宝殿,进道庙有三清殿,那么到了儒家的庙里面,到了孔庙里面,就有一个大成殿。因为孔子叫“大成至圣先师”,大成也就是集大成者,是指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非孔子莫属。他总结了周以前的文明、文化,删诗书,定礼乐,删定群经。孔子是一位非常强调礼乐的圣人,在《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就是《诗经》,经过孔子删定的《诗经》只留下三百首,孔子在论语里面也谈到了,《诗三百》是“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以大家知道,诗的精神是无邪,而邪就是偏离了处中,所以无邪就是中道,就是中和,所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讲的就是一个“中”字。那么“礼”是干什么的?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所以“礼”也是讲和的。“乐”呢?更加是讲“和”的,“乐以发和”。所以孔子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上就讲的是一个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
那么到了他的孙子,也就是《中庸》的作者,这个思想可以说就非常鲜明的提出来了,《中庸》这部著作的书名,就是讲的这样一个中道的思想,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道德。《中庸》里面谈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处在中和,那么天地就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所以我们看看大千世界,看看宇宙,密密麻麻的星球,每一个都在高速的运转,为什么不撞车?就是因为“天地位焉”,各行其道。现在为什么交通事故很多?就是因为没有各行其道,违反了交通,就是没有位焉。所以,处中和以后,天地就位焉,就各行其道,然后生生化化,生化无穷,所以“万物育焉”。所以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那么在谈完了这样一个基本精神以后,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回顾之后,我们再来看中医,就会很了然。实际上,中医就是禀承了我们上面讲的这种精神,就是建立在中道思想之上的一门医学。
我们今天把中医翻译为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意思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因为中的思想,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在我们这里产生,所以我认为更深内涵、更加核心的所谓“中医”,应该是禀承这样一个中道思想的医学,应该给中医这样定位,因为现在全球一体化,中医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前段时间,法国的一位教授来拜访我,这位教授来自瑞士洛桑大学,而且是一个博导,他是最早在西方的大学里面教中医的,教授中医史,他就跟我讲,中医是中国的吗?中医应该是世界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因为中医不仅要为中国人服务,也要为世界上所有的人服务,从这个意义来讲,确实就是世界的。而且这样一种精神,也是值得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效法的。所以中医跟中国文化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为了说明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具体的回到中医上面来,回到大家很熟悉的话题上面来。
谈中医,当然我们要先谈《内经》,我们透过《内经》对健康的界定,就能够看到中医的精神是不是我们刚刚讲的中道思想。《素问》里有一篇很著名的篇章叫做《平人气象论》,里面谈到了“平人者不病”,健康是什么,简单的说不病就是健康,什么样的人才健康呢?平人,什么样的人才叫“平人”呢?《素问》没有说,因为“平人”这个概念,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样才能够平?王冰做了一个注释,因为《平人气象论》主要谈脉,所以王冰主要从脉的角度来讲,脉气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气象平调,故曰“平人”。实际上不仅仅是脉,应该是推广开来,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就叫做平人。而没有太过不及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中”。朱熹在给《中庸》做注的时候就讲到这个问题,中就是不偏不倚嘛。怎么样才能不偏不倚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才能够不偏不倚。所以实际上,无太过,无不及,讲的就是中,讲的就是恰到好处,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也是健康最重要的保证。《内经》里面非常精炼的概括为“平人者不病”,所以平人实际上就是中正平和之人,就不会生病。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才是中正平和?这就牵涉到了身心两个方面,这一点是我们做中医的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