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畸形儿?
腾讯新闻上一则标题为《“考霸”10次参加高考曾拒上北大今年将读清华》的消息吸引了我。
主人公叫吴善柳,先后10次参加高考,曾被北京交大、北京师大、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在北京交大就学三年时间后,因经常到相距不远的清华大学参观,感叹“真的没法比,清华大学的氛围很好,而且很大”,造成很大心理落差,对清华大学有了强烈的向往,从而毅然辍学复读。漫漫十多年里,还去南方做过两三年散工。上另有说法是“大学毕业后到柳州参加工作,后来感觉不满意,辞职重新参加高考。”2001年至今,复读、考试、放弃,周而复始,或因学校不如愿,或因专业不称心。而今30多岁的吴善柳终于圆了清华梦,的确可喜可贺。但吴善柳的特立独行引发了友的热议和猜测。
不用说北京大学,即使北京师大、北京交大在一般学子心中可以说是难以企及的“香饽饽”,可吴善柳竟然屡次放弃。“他这种甘愿重头再来的精神令人钦佩”,一知情者告诉南国早报;“为一己之私,占用多年社会资源,不太厚道”,一受访者说;学校、地方*府和教育部门给考生的奖励机制诞生了许多的“高考专业户”,吴善柳是不是也属受到金钱诱惑的专业户成员?有人如此质疑。我则要提出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执着与理想的追梦人还是高考体制压迫下发育不全的畸形儿?
为理想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甚或穷其一生为之奋斗,其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一个人的智力优势只可能在某一个或两个方面比较突出,自己设定的理想如果与之吻合,实现理想便指日可待。假如理想之于智力优势不是取长而是恰恰取其短板,那无异于空想、幻想。不做调整的持续奔波操劳,结果肯定是竹篮打水徒劳一场。我曾撰文谈过我们对爱迪生名言的断章取义而产生的误读。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前半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实际这个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就说明确立理想的科学性、可行性很重要。不能盲目盲从,也不能见异思迁,更不能好高骛远。假如是科学工作者,树立了空想、幻想类的所谓理想,加之滴水穿石般的执着,即使终生奋斗无果,也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探索提供经验与教训。可像考大学这类阶段性理想,设若屡考不第,徒徒消耗十几年的大好青春时光,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所幸吴善柳高中了,他也许真是个追梦人。
有个高中入学时就立志要考入复旦,实现进中央*治局常委的学生,幸运的遇见一位善于观察、引导的好校长,帮助这位茅庐小子确定考取北大,即使不能从*,也可以在法学界大展身手的理想。从而使得这位学生的理想少了一些盲目,多了一份理智。并选择了实现理想的可行性途径。我说,极有可能为神经病医院提供了一名患者。
封建科举制度制造了一个“范进”,我们的高考制度会不会制造,或者已经制造出成批的“范进”呢?只是昔日的范进中了以后疯癫得满大街乱跑,让众邻居和报录人煞是忙了一番。现在的“范进”们倒是从容了许多、淡定了许多,没有了激动与兴奋。昔日的范进确是屡试不第,今日的范进则是多次炒了名校的鱿鱼。
想做稳了追梦人,梦必须要贴切,倘若过于高远,便是缥缈的海市蜃楼。而妄图生活在那美好却虚幻的梦境中,不畸形那才叫怪呢。
可现如今有几个有梦的人?就说高考志愿吧,有几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搭界?不都是依照了分数,让每一分都物有所值去找寻相关的学校与专业?至于兴趣爱好嘛,届时再培养吧。
一个在功利社会熏陶下的高龄学子,冠以“学霸”的称号并怀疑其动机,那是“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思维定势的必然。那么多“高考专业户”实际就是体制催生下的心理畸形儿,也是人们论证的最好论据。追梦人和畸形儿犹如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看上去也非常的相似,很傻很费解很喜钻牛角尖。至于吴善柳,我还是更愿意他是一位留存住丁点希望的追梦人。赞相关美文阅读:·喜爱鹅背上的小男孩·请像资阳市那样准确用词·“非法集资案”主犯究竟是谁?·关注细节·送穷诗·如何解读“不受理越级上访”·莫言倒不必,发声应理性·中国男篮丢人的一场赢球·爱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