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试谈《伤寒论》谵语证治
作者/赵希文
医院
编辑/许红红⊙校对/钱秀华
谵语是急性热病中病邪累及心神出现的一个症状。谵语者,语言狂妄也。如颠倒错乱,语出无伦,妄有所见,神志失常,谓呢喃而语也。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差谬。
1谵语病因病理
谵语之因,皆各有异,分而论之:有被火劫谵语者,有误汗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下血谵语者,有燥屎在胃谵语者,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过经谵语者,有邪伏少阳谵语者,有肝木乘脾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
例:“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条)。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条)。
此乃胃阳素盛,火热入胃,水竭躁烦,燥热熏心,此即火劫谵语也。“阳明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6条)。
此为误用汗法,津液灼伤,胃中干,成阳明腑实,上乘于心,表虚里实,而生心乱谵语。“妇人伤寒,寒热乍时,经水时来时断,胸胁下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条)。
此为热邪乘血海空虚而入,与血相结,邪阻血道,隔绝不通,上逆心包所致谵语也。“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18条)。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条)。
“过经谵语者,有热也……”(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必有燥屎五六枚也”(0条)。
以上各条都是肠中糟粕为热邪所壅(包括过经寒邪郁火化热),留着于内,形成燥屎,燥屎为谵语之根也。胃燥津枯,腑气不通,则秽浊之气上攻,心神被扰才致谵语。“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垢,谵语遗尿”(4条)。
是阳明热盛,耗伤元气,胃热火炽,热邪蒸郁扰心神而致谵语也。”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闷,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条)。
乃为少阳之邪未解误下之后,正虚邪扰,热邪乘虚内陷,内竭津液,形成阳明燥热乘心,造成神明不宁的伏邪谵语也。“发汗多,若重发汗者,妄其阳,谵语……”(16条)。
“被火必谵语”(条)。
此伤津甚,而伤阳尤重,气津耗消怠尽,神魂无所主,是阴阳离决之兆。汗虽津液,出汗必赖阳气蒸腾,汗出太过,亦能亡阳,阴液内竭,阴虚不能养心神,阳气必外亡,阴亡液竭,以致心神浮越而致少阴谵语也,此即阴阳互根之理。《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即指此之义也。
谵语证治
谵语之证,有虚实之分:实者为病,其声必高,其气必壮,其色必赢,其脉必强,多昏糊烦躁,唤之亦不理睬,是热犯心神也。虚者为病,其声低微,语言反复,其气必短,其色必萎,其脉必无力。凡其自言自语,喃喃不休或惊恐不安,或问之不应,答之不知所云,沉迷昏睡,似寐非寐,呼之即醒,旋之迷糊不清者,此乃心神将脱矣。现分述如下。
.1实证.虚证
亡阳谵语:因误用温灸或发汗过多而致谵语,伴神志愦愦,心神恍惚,短气,乏力,脉短。法当调其营卫,生其津液,固其卫气,或补益气血,治以成无己的柴胡桂枝汤,或如楼英用参、芪、归、术等剂治之。日人丹波元简用茯苓四逆汤治之。切不可发汗攻下,发汗攻下则犯虚虚之戒。
3谵语之鉴别
在《伤寒论》中,有谵语,有独语,有狂语,有言乱者,虽都言神明证状,但各有轻重之别。独言,虽间有妄错之语,若有人问对则言语有次,是热未至极也。论曰:“独语者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17条),是病独语未为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觉,甚则喊叫而言语也,如血结膀胱是也,但多伴有一些异常动作。(本文由国学髓